泸溪乡话火了!不仅上了央视,还被载入“典藏”!
湘西饮食文化中有一种乡愁
叫做辣子
嗜辣的湘西人
对辣椒的爱、恨、情、愁
交织在一起
便形成了咱湘西特色的俗语
——
“冇漆骡子冇有味,漆起骡子骡死人”
而这广为流传的俗语
正是泸溪话发音
(等同普通话:不吃辣子没有味,吃起辣子辣死人)
❖泸溪“瓦乡人”
近段时间
泸溪乡话又双叒叕“火”了
不仅上了央视
还被收入《中国语言文化典藏》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e0520f6x6g5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❖央视新闻报道
日前,“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”标志性成果《中国语言文化典藏》由商务印书馆在北京首发出版。《中国语言文化典藏》首批20卷,涵盖官话、晋语、吴语、徽语、闽语、湘语、赣语、客家话、粤语等汉语方言和怀集标话等少数民族语言,具有创新与存史并重、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特点。泸溪卷是其中之一。
❖新书发布会现场
湖南泸溪乡话入选《中国语言文化典藏》
☞《中国语言文化典藏》丛书(20卷)是“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”标志性成果,以“保证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”为目标,坚持以原创性、存史性、创新性为特点,着力在“语言文化”和“典藏”上下功夫。图文并茂、EP同步是这套丛书的出版特色。各分卷图书里的有地方特色的条目后附有二维码,涉及视频、音频、文字、图片等内容,阅读时可用手机扫码,进入在线访问,可收听方言条目的录音,收看相关视频,从而增强图书与读者的互动性,实现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阅读体验,立体地为读者呈现语言形态。《中国语言文化典藏》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、“十三五”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。
厉害了我的泸溪乡话~
看到这里,你是不是很好奇,《中国语言文化典藏·泸溪》里面写了些什么?
本书通过方言学与民俗学研究方法结合的方式,反映和保存当代泸溪县的方言和地方民俗,图文结合记录描写了泸溪地区的600余条方言文化词条,涉及房屋建筑、日常用具、服饰、饮食、农工百艺、日常活动、婚育丧葬、节日和说唱表演等九个方面。
可谓是包罗万象
↓↓泸溪人的日常都在里面了↓↓
是不是“秒回”泸溪生活中的场景?
西西就不再剧透了~
现摘选作者调查手记片段
大家伙感受一下
留下乡音 记住乡愁
——调查建房习俗
原生态文化是植根于某个地域的独特文化。讲乡话的人的建房习俗具有浓郁的湘西地域文化特色,现存于交通不便、古老的讲乡话的村落。建房习俗中的“粗木匠”(建房子整体框架的木匠)拥有丰富的“地方性知识”,是乡话文化的内涵,它不仅涉及地域意义,也涉及知识生成和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情境。
2014年12月13日我与父亲、母亲、姑姑前往湖南省泸溪县白沙镇红岩村(原李家田乡辛女溪村山脚底小组)调查建房习俗。山脚底小组自称为“溪里”,整个小组只有10个7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中,杨景文是长期居住在村里的老人,年轻时是泸溪有名的“粗木匠”,他会讲乡话、湘语,对当地建房习俗十分了解。
❖在杨景文老人家门口调查建房习俗
访谈中据杨先生口述,当地建传统木制结构的房共五个步骤,分别是“选室村”、“盘室村”、“砍树”、“架马”、“竖排扇”,翻译成普通话的意思就是“看风水选地盘”、“砌石堆围地盘”、“砍树取材”、“起工架马”、“竖排扇”。
❖父亲正在讲解房屋结构
在所有调查条目将要结束的时候,父亲突然站起,告诉我前面有一个破旧的房子,顺手拿着一根长长的竹棍指着房子的各个部位,用乡话进行耐心地讲解(见上图)。在父亲的讲解下,我明白了传统房屋建筑的结构,记录了房屋结构的乡话读音……在阳光下,破旧不堪的老房子,也算是为方言文化典藏作出了一点儿贡献。
❖红土溪社区的新居
2015年12月16日,在婶婶的介绍下,我和母亲来到泸溪县白沙镇红土溪社区参加新居落成仪式。红土溪社区是乡话习俗保留较好的社区,村里有不少年轻人,大家也都愿意主动讲乡话。在几番打听之后,我们才发现,宝贵的“上梁”习俗已经远离了沅江两岸,他们能够展演的仅仅是“扔抛梁耙”的习俗。我们说明来意之后,红土溪讲乡话的这户人答应了我们调查拍摄“扔抛梁耙”的仪式。新居是现代两层半洋楼,外观大气,上面挂着亲戚送的写有祝福语的红布,内部结构也非常好看,矗立在沅江边,让人感到一年前山区木房的调查似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。
科学研究 百无禁忌
——调查丧葬习俗
2015年7月3日,突然接到亲戚打来电话,告知我们姨婆病逝了,母亲、二姨还有其他亲戚一起商量送姨婆一程,刚好我也有调查丧葬习俗的任务,我们一大家子包了个大中巴就出发了。汽车在山路中颠簸,来到“当大事”的地方,让人头晕目眩,天气还有点冷,我的心理既难受又害怕,一个女孩子要去录逝者出殡、下葬的视频,也招来了常人的不理解和反对。母亲在家排行老三,胆子最小,碰到丧葬的事一般都不敢去,还别说要去拍摄,可是调查必须两人才能完成,我就安慰母亲:“科学研究,百无禁忌,我们有外婆保佑,不会有事的,我都不怕,你们还怕什么。”调整了心态之后,我、母亲、二姨三人开始和孝子们进行沟通,在我们的请求下,因是亲属关系,才准予了我们拍摄部分内容。
❖处理蚊虫叮咬的伤口
走进灵堂,看到摆在大厅里的棺材,我开始头皮发麻,泪水一下子就涌了出来,大家将带来的香、蜡烛、花圈放在姨婆的棺材旁,耳边突然传来二姨非常大的哭声,二姨哭诉起自己和姨婆的各种经历,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哭丧,毫无心理准备,我默默地将摄像机对准了二姨,心中是一种五味陈杂的感觉。当我们泪眼婆娑的时候,孝子拿来了白头帕,我、母亲、二姨都带上了白色头帕,跪着给姨婆烧纸钱。礼节结束后,就需要按照大小轮流守夜,灵堂一刻都不能离开人,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守夜人。
凌晨三点了,乡村的夜晚格外安静,一点点动静,都让胆小的我感到后背发凉。一起守灵的亲戚,与我谈天说地,我也告诉他们我最近在做的方言文化调查,他们都佩服我的勇气,敢于拍摄他们认为心中有禁忌的习俗,在大家的鼓励下,心中的胆怯仿佛都消失了。天蒙蒙亮时,我们听到了敲锣声,这是要出殡的意思,小时候听到这样的声音,总是赶快躲到大人的怀中,这回我得像一个战士,站在高处拍摄,我想为了方言文化保护,这应该没什么吧。不一会儿,棺材就从灵堂中抬了出来,大家的表情都变得严肃起来,我一个人在高处拍摄,拍摄完出殡,一路上跟着出殡队伍,来到了下葬的地方。
天已经很亮了,到了下葬的吉时,所有人又开始哭了,我忍住了泪水,因为我还有拍摄的任务,要保持头脑的清醒。母亲、二姨一路跟着我,给我当助手,母亲的脚已经被蚊子咬起了很多个包,二姨用风油精给她擦拭止痒,我心理非常不好意思。棺材缓缓放入井中,所有人都开始回避,墓穴旁放起了鞭炮、礼炮,我站在墓穴旁,在鞭炮、香纸的烟火中完成了下葬习俗的拍摄。
❖下葬
这是一次的难忘的调查经历,如果按工作时效来算的话,我们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。姨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,她带走了我们对她的思念,却留下了许许多多无形的财富。回到家中后,心中久久不能平静,老人的离逝,是濒危方言保护者最痛心的经历,我们仿佛是在和时间赛跑,然而并没有任何一次抵得过时间的流逝。
阅读到此,你可能对原著作者很好奇
西西就不卖关子了
有请作者闪亮登场吧~
▼▼▼
邓婕,女,湖南泸溪县人,文学博士,国家奖学金获得者,2017年6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,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博士后。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项,主持国家语委课题一项,主持校级课题四项。在《方言》等杂志发表论文5篇。目前从事汉语方言研究工作。
❖2017年12月15日 邓婕参加《中国语言文化典藏》出版座谈会
家人、朋友眼中的“邓博士”
父亲:这件事我作为亲历者感受颇深。非常不容易,因为乡话文化正在消失,濒危状况不容乐观,很多照片、录音、录像的获取来之不易;非常重要,习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要坚持“四个自信”就包括文化自信,湘西要推行全域旅游,打造世界知名旅游胜地更离不开神秘湘西浓厚的文化底蕴;非常有意义,这次调查留下了乡音,更记住了乡愁,我们全家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锤炼和提高,融洽亲朋好友的关系。
青海师范大学马梦玲教授:同门才俊的作品。她现在收获着幸福和喜悦。以前有首歌里的歌词说“幸福不是毛毛雨,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”,邓婕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付出了辛劳,家里人也为她的作品付出了心血。在这收获的时刻,我想,他们一家人可以回味的不止是手记里记录的这些内容吧?恭喜师妹!
南京大学许巧芝博士:邓婕,我最为敬重的朋友之一。四年来,通过朋友圈,见证了她的勤奋、执着、进步。每每调查之初,心生胆怯时,都会想到她调查乡话的模样。同为女生,同为方言工作者,她的身影,确是鼓励我前进的力量之一。
贵州师范大学吴伟军副教授:四年多的博士生涯,很庆幸我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同门,好室友。我们一起学习,一起调查,一起讨论,不是姐妹,亲如姐妹!邓婕对母语乡话的深厚感情,对方言研究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我,让我敬佩!如今奋斗几年的成果终于出版,真心为她感到高兴!父母丈夫一起支持她,投身于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,让人感动,催人奋进!调查手记写得直击人心,相信书稿更加精彩!
四川民族学院卫勤副教授:一次在暨南大学学习时认识的妹妹!这是个能干的湖南妹子,醉心方言研究,踏踏实实、心无旁骛。认识她时还是个硕士研究生,然后成为陕西师范大学邢向东教授的博士生,现为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博士后!每每看到她发的朋友圈都能激励我自己努力继续前行!一个真正爱上方言的妹子!
转走,为湘西文化打Call~
戳大拇指,为邓博士的辛勤付出点个赞!
本期编辑:龙尧
内容来源:央视新闻 湘西网
猜你还喜欢:
·END·
好看·好用·好玩